CAM04一個美好的蛻變-如何觀照人生的第三個七年(14-21歲)
Eine grandiose Metamorphose:Zur geisteswissenschaftlichen Anthropologie und Pädagogik des Jugendalters
NT$300
CNY$88.00 USD$16.00
關於青少年時期的靈性科學和教育學
CAM04人的發展系列
人智學人的發展當代最佳詮釋
一個美好的蛻變
魯道夫·史代納如何觀照人生的第三個七年(14-21歲)
關於青少年時期的靈性科學和教育學
Eine grandiose Metamorphose:Zur geisteswissenschaftlichen Anthropologie und Pädagogik des Jugendalters
全球中文版譯自德文原著
作者:彼得·澤格Peter Selg 譯者:林宏濤
出版者:宇宙織錦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9月12日初版第1 刷
ISBN: 978-626-97133-1-8
頁 數: 124頁 色 彩 : 黑白 (平裝)
定價: NTD$300.00 CNY$88.00 USD$16.00
【《一個美好的蛻變》新書上架,預購好禮】(已全數贈完,by 20230911 17:32)
*高級象牙卡紙雙面精印(105 X 148mm),一書一卡,限量發行,預購限定,贈完為止。
即日起至2023/9/11〔一〕23:59止於宇宙織錦官網完成預購,即贈魯道夫.史代納送給首屆華德福畢業生的畢業冥思詩,他是這麼說的:“當你們生命中的某個片刻感到徬徨無助,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自己去思考並且尋求奧援,這時候學校的靈性會支持你們,把手搭在你們肩上,給予建議和慰藉。你們要我送你們的冥思箴言,現在我已在這裡爲你們寫下。”他緩緩地將冥思詩唸給孩子們聽並叮囑他們應該把這段冥思銘記在心並且一天比一天更加專注地思考它。
【出版/交書時間】
2023年9月12日起依訂單成立先後寄書
選擇數量:
產品說明僅供內部教育以及特定人士閱讀,切勿用做廣告宣傳用途!如欲閱讀產品說明請先登入會員。
內容簡介
‟ 當青春期到來,一個全新的階段就展開了,基本上,青春期之後的人是個完全不同以往的存在。
......在青少年進入十四歲到十九歲之間,以及廿歲出頭的時候,人和世界的關係中有形形色色的喧囂擾攘。這個混亂是必然會存在的,我們也必須在早先的教育裡關注這個必然產生的騷動。那些過於憂愁的人或許會認為如果人沒有這種騷動那該有多好,可是這麼一來,他就正好成了自己最大的敵人。„ (GA303)
‟ 我們的重點在於把整個青少年教育學和青少年教學法歸結到一個基本的感受,讓您(身為教育者)可以在心魂深處感受到這個任務的整個重力和動能:那就是要使人投身於這個世界,如果我們不這麼作,我們的華德福學校就會是個空話而已。我們可以對華德福學校盡是讚美,但我們將會站在千瘡百孔的地基上,一直到那些漏洞太大了,大到再也沒有任何立足點可供我們自由走動。我們必須在內心深處真正實踐這件事。„(GA302)
~魯道夫‧ 史代納(Rudolf Steiner)
‟ 當談到史代納博士和華德福學校的關係時,就必須談到出自華德福學校的許多個人而私密的內容。然而,人們終究有權知道這些事。„
卡洛琳‧海德布蘭德(Caroline von Heydebrand),1927年
青春期是我們生而為人首次感覺到對地球生命存在著責任的開始,這是一個充滿動盪轉變和內心騷動的人生至關重要階段。在生命的前兩個七年,我們的心魂和靈性逐漸萌生發展。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它穿透掌管了我們整個存有,並轉向外界,與地球以及生與死的力量建立了深刻的關係。
史代納稱這深刻的內在轉化為“一個美好的蛻變”。作為父母、教師,以及那些仍然承受其果實和傷痕的人們,都深深知道這次劇變的輪廓。然而,學校教育和家長教養的做法卻往往忽略了它,殊不知在此期間孩子們所經歷的這個宏偉而美好的蛻變,也正在召喚我們作出同樣巨大的改變!
為了回應這個挑戰,本書作者彼得.澤格博士(Dr. Peter Selg)詳實爬梳了史代納大量的相關文本,藉以深入探究青春期危機的基本結構,以及由此產生的教育/教養難題。作為一位深知魯道夫.史代納教誨,同時與在危機中的青少年深入工作的精神病學醫師和心理治療專家,彼得.澤格在本書中強調了史代納觀照方法的基進本質,該方法要求教師和父母隨著他們的孩子一同轉變。作者引用了史代納在無數講座和教師會議中的實際指引,提醒我們,華德福教師的理想是“我們必須提供適當的環境,讓孩子在我們身上自我教育,正如他們透過其內在命運教育自己一樣。”(GA306, 頁131)
當孩子達到性成熟時,這一點尤為明顯,此時,教師不僅要教導孩子,更要將他們視為獨立的、平等的個體來對待,讓他們出於自己的本質能夠將此時出現的融合感和斥離感的禮物轉化成新的道德取向。因此,教師必須能夠真實、具體地談論這個世界。在與青少年的對話中不能有抽象和泛泛之談;他們渴望知曉事物的真正原因,並希望被視為平等。作者還特別提醒,教師必須意識到兩性之間日益增長的差異,以及不同性別內心深藏的各自不同的謎題。
史代納的觀照與話語為我們提供了某種指向未來的永恆方法,以正確的方式與青少年真實相遇。本書中詳細的靈性科學指引幫助父母和教師深入了解青春期的挑戰,從而做好陪伴青春期孩子的充分準備。
附錄包括第一所華德福學校首屆畢業生魯道夫‧格羅瑟(Rudolf Grosse )對史代納與其畢業班學生真實互動的回憶,和首位華德福校醫歐伊根‧科里斯科(Eugen Kolisko)的演講,以及伊塔.薇格曼醫師(Dr. Ita Wegman)的一封信,每一篇都揭示了第一所華德福學校高年級教育的初衷和細膩反思,以及對這種教育方法的未來所抱持的真摯盼望。“……在某個方面,教師必須是個先知。因為他要關心的是未來世代生存的事物,而不是現在……我們在教育上必須扮演先知的角色,我們必須預知下一代的任務是什麼,這是很重要的事。它就在世界裡頭。”(GA298, 頁28及以下)
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提供了大量而精彩的註釋,而這些註釋內容的重要性不亞於正文,往往相互引伸,閱讀時互相參照將使作者論述更爲完整,並為讀者提供了理解史代納所思所想更可親的導讀,以及多種可供自己進階研讀的途徑。
目次
前言
第一章‧一個美好的蛻變
──論青少年時期的一系列力量
第二章‧我們必須在內心深處真正實踐這件事
──青少年時期的一個教育學動機
第三章‧教師們已經完全失去了與高年級學生的連結
──魯道夫•史代納對於第一屆華德福學校教師團隊的批評
附錄
魯道夫‧格羅瑟(Rudolf Grosse)
你們的老師日思夜想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魯道夫•史代納和華德福學校第一屆畢業班
1924年,斯圖加特
歐伊根‧科里斯科(Eugen Kolisko)
當前的世界局勢
──對華德福學校畢業生的演講
1930年10月13日
伊塔‧薇格曼(Ita Wegman)
為每一個靈魂而戰
──致函給恩斯特•雷爾斯論青少年教育
1931年1月20日
參考書目
註釋
關於作者
彼得.澤格 Prof. Dr. med. Peter Selg
1963年生於德國,他是五個孩子的父親,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醫師和心理治療專家,擁有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嘗試系統化魯道夫.史代納的人體生理學觀念:對其全部演講和著作的分析》(維滕大學/Herdecke,1995)。自2006年起擔任阿勒斯海姆伊塔薇格曼研究所Ita Wegman Institut, Arlesheim 所長,2007年起任教於阿蘭努斯大學/藝術治療系(Alanus Hochschule Alfter)教授醫學人類學和倫理學。他同時在維騰-赫爾德克大學/健康學院(Herdecke)教授基礎醫學課程和相應之人智學醫學課程。2020 年起他擔負起歌德館一般人智學部門Allgemeine Anthroposophische Sektion, Goetheanum 部長的任務。他學思敏達,勤於著作,宇宙織錦已出版其相關重要著作的中文版:《治療的凝視》、《一個美好的蛻變》(Eine grandiose Metamorphose),即將出版《未誕生的人》(Ungeborenheit)、《兒童就是一個感官之器》(Das Kind als Sinnes-Organ)等。
封面繪圖
夏亞
人智學藝術工作者
生命在人智學藝術陪伴下前行,
藝術生命過程中遇見許多困境卻也不斷被滋養、啟迪
關於譯者
林宏濤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翻譯不輟,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啟蒙的辯證》、《人的條件》、《菁英的反叛》、《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南十字星風箏線》、《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死後的世界》、《正義的理念》、《榮格論現代人的心靈問題》、《佛陀:一個覺醒的人》、《治療的凝視》、《達文西的一則童年回憶:佛洛伊德藝術與文學論集》等譯作五十餘部。
關於編輯
Usha
台灣大學藝術史碩士,宇宙織錦總編輯
內文選讀
前言
我們於此探討了許多華德福學校的原則,以及新式的教學法。揆其要者,在於人要不斷成長。事物每天都有腐敗之虞──這就是重點,不要執著於習氣而落於闇昧,當人們需要有所作為,有所準備的時候。
~魯道夫‧ 史代納(GA217a, 頁184起)
以下文稿的基礎,是經過修訂和擴充附錄補遺的演講手稿,那是2004年11月13日在弗來堡威里區(Freiburg-Wiehre)的華德福學校應「青少年基金會」之邀的演講,旨在以靈性科學觀點探討青少年時期的人類學和教育學。
這份講座報告的目的不是要以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精神科醫師的身分談論廿一世紀初期青少年處境的特殊改變,或是世代的種種特質和風險,而是要依據魯道夫‧史代納的靈性科學作品,來探討成年期的危機結構3以及由此產生的教育挑戰。我們要察覺且特別注意的是,史代納相關命題和觀點所具有的特殊強度和清晰度,時至今日其現實性意義顯然並未減弱。甚至對於斯圖加特華德福學校建校的初衷,其懸而未決或是沒有兌現的部分也不能忽視──正如教師研討會的會議記錄所顯示的,史代納於1924年8月和教師團的最後一次會晤,如同過去幾年各種研討會一樣,都是要探討學校內部關於青春期和青少年教育實務上的重大難題。這些困難並不涉及史代納依據不同年齡段劃分的成熟期課程內容,也不僅限於一部分是有意的、一部分則是因為經費短缺而中輟的工作和培訓計劃,而更多是起因於教師個人行徑以及他們和青少年互動上的不足。因此,歸根究柢,這最終涉及到對青少年的理解──,一種基於人智學和人類學式的理解,這對於負責任的教育者來說是必要的,要擁有恰當的、能自我審視的、追本溯源並持續轉化的態度和關係型態的預設。魯道夫‧史代納原本想要在這個情況下為斯圖加特教師團舉辦一系列補充培訓課程,但是由於他的健康問題和1925年3月底的辭世,該計劃未能實現。斯圖加特華德福學校的教師研討會以這樣一種堅定的遺願,和客觀清醒的展望作為結束。
我們不難看出來,魯道夫‧史代納在當時的研討會中提出的問題和任務──雖然在表面上可能有所修改,但是整體似乎只是更加嚴峻迫切──至今依然存在,而且等待著必要性的應對和解決。青春期顯然會對於負責教育的人提出特殊的要求,這些要求絕不是通過訴諸於人智學或其他任何內容來回答的,而是對教育者的個人提出質疑──涉及到他對於世界的認知以及定位,他自身的成熟度以及誠實,也考慮到他的教育意願,是否願意投入一場充滿真正意義的相遇;同時認識和忍受那個橫阻在他自己及其生活經驗,以及眼前這個年輕人的具體處境之間的心理鴻溝。1924年秋天,魯道夫‧史代納原本想要談一談未來青少年教育的道德問題,想要注入「一種新的衝擊」;這次的演講原本也可能會提及教育學要求的方法論進階指引,不僅是要讓年輕人「投身於」現有的文明世界裡,更要期待且鼓勵他開展自身本具的未來力量。
接下來的陳述和魯道夫‧史代納的文本亦步亦趨並多次摘引闡述,它們基於一個方法學的假設和構建,那就是在史代納已有的教育學和發展生理學論述對於如何建立必要的青少年教育學道德提供了種種本質性的觀點──只要在人智學界它們不僅僅被視為「已知的」,而是真正地在脈絡下被徹底理解並內化其全部存在。如果我們專注於史代納的說法裡個別而一貫精確的內容,對照自身的經驗,那麼就可以促成個體的重要啟蒙──不僅是在認知的層次,更是在行動的層次。
我同時也意識到,這些簡短的記錄──正如它所依據的演講──表現出必要的警語性格,許多地方被縮減了,而且──刻意地──被濃縮。一般認為它有相當特殊的因緣,以魯道夫‧史代納的其他教育學和人類學作品為其背景,也包括了華德福教育內外涉及青少年問題的大量實務文獻;這些文獻都值得加以真正的研究,儘管偶爾偏離了史代納在斯圖加特華德福學校辦學時4所體現的存在-本質的、主動-驅動力的特色,而這也是下文要介紹的內容。我至少應該指出艾哈特‧傅科(Erhard Fucke)對於魯道夫‧史代納在青春期和發育期方面的教學計畫概念的典範闡述,也就是《青少年教育原理》(Grundlinien einer Pädagogik des Jugendalters)5,以及卡爾馬丁‧狄茨(Karl-Martin Dietz)的各種基礎研究,其中包括他的概要作品《自由的教育:魯道夫‧史代納論青少年時期的獨立性》(Erziehung in Freiheit: Rudolf Steiner über Selbständigkeit im Jugendalter)6也值得一提。
我自己的著述則是以考察生理學的發展動態為起點(它標示了青少年時期的開端),這取決於人生前兩個七年的發展基礎。在探究廣受關注的青春期和發育期的現象時,我們不要忘記,每個外顯的青少年危機,也都應該就其之前發展歲月的時空背景、其經歷和挫敗,而加以觀察和理解。青少年時期引領個人走向特殊的轉折和挑戰──個人是否以及以何種方式面對它們,那主要不是取決於青少年時期本身,而是取決於進入該時期之前的、在人生前兩個七年裡就具備的種種力量和先決條件。(「我們後來將這些帶在我們身上。實際上,我們一直在心裡擁有這一切。」史代納; GA218,頁325)
這本書附錄收錄三篇文章,以各自的方式論及未來如何顯現於當下,其中包括一份珍貴的描述,記載了魯道夫‧史代納和華德福學校第一屆畢業班的最後兩次相遇,以及年輕人、他們的就業願望以及生命困擾。此外,伊塔‧薇格曼和歐伊根‧科里斯科後來的見證也融入其中,他們是長期親炙魯道夫‧史代納的醫師、校醫和教育家,傳承其思想,其見證是個開創性的、在我看來至今依舊堪為典範成就,幫助年輕人為他們各自的當下和未來作準備,也就是負責任的「投身於世界」。要達成這個教育目標,絕不是指要使人適應,這一點絕對不要被誤解。這不僅關乎華德福學校的未來存在以及青少年的個人命運,更顯而易見地關係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尊嚴和發展。
*
我要向彼得‧馬提森(Peter Matthiessen)致以感謝之情,謝謝他在西元1993年到2000年期間創設且實質主持的赫爾德克(Hernecke)社區醫院青少年精神科的寶貴參與教導。我也要謝謝醫院的同事彼得‧賽勒(Peter Sailer)、伊爾卡‧戴普(Ilka Deppe)以及彼得‧彌勒克(Peter Milek)在東區第四部門和我的共事,他們與我共同經歷了許多治療青少年患者嚴重危機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和書末列舉的參考書目都不是這本書要詳述的對象,卻可以讓人意識到青少年在健康、疾病和治療期間的力量組成,以及這方面在魯道夫‧史代納的發展生理學作品中所闡明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這些經驗還讓我們更加意識到在教育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處,或對在實踐華德福教育時可能出現的個體發展輔助方面的失誤,也有了更深入的體會。
在不同的華德福學校裡一直進行著的值得效法的工作,但這種讚譽不是要用來自我辯護,而迴避在魯道夫‧史代納生前以及當今面對青少年時期──或者說處理「個別青少年的本質」(Dietz)6a──的種種難題。相反的,我們應該將之導向深入探究挑戰性質問,並以主動性的、對未來開放的態度解決問題。這些相關的工作都是在「華德福教育的持續性意圖」(Fucke7)意義下完成的,也都展現了正面的成果8──「在行動中,諸神俯身」。(伊塔‧薇格曼語)
彼得‧澤格
伊塔‧薇格曼診所,阿勒斯海姆(Arlesheim)
二○○五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