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道夫,史代納〈米迦勒時代的黎明〉(Im Anbruch des Michael-Zeitalters)手稿, 1924年8月
米迦勒書簡(Der Michaelbrief)是魯道夫‧史代納在生前對外活動的最後幾個月所寫的一些篇幅簡短而內容深奧的文本。主要闡述當代意識發展的核心問題。〈米迦勒時代的黎明〉之章是Der Michaelbrief的開篇,寫於1924年8月。米迦勒書簡(Der Michaelbrief)是魯道夫‧史代納在生前對外活動的最後幾個月所寫的一些篇幅簡短而內容深奧的文本。主要闡述當代意識發展的核心問題。〈米迦勒時代的黎明〉之章是Der Michaelbrief的開篇,寫於1924年8月。接續去年瑞士歌德館國際農業大會主題文本米迦勒書簡最終章〈從自然到亞自然〉https://www.facebook.com/1095773163783596/posts/4275846369109577/?d=n 被擇定為今年【2022年歌德館農業大會:借生物動力,促品質提升-感知、體驗、發展】年度主題所依據的靈性指引文本,在每日會議的上午時段(中歐時間)大家共同研讀,將之與大會主題"BD品質的感知、體驗和創造"連結。
米迦勒時代的黎明
在各各他之謎後一直到第九世紀,人對其思維的看法和後來有所不同。第九世紀以前的人不覺得活躍在心魂之內的思維是由自己引發出來的。人們將之視為出自一個靈性世界的靈感。即使人對感官覺察到的事物有些想法,這些想法對他而言是神的啟示:祂透過感官事物對他說話。
有靈視能力的人會了解這種感受。因為當某種靈性的真實存在傳達訊息給心魂時,人絕不會有這種感覺:那是靈性的覺知,而且人會自己形成思維去理解這覺知。相反地,人會審視這覺知裡所含有的並且隨之而來的思維並且如其所是客觀地審視它。
到了第九世紀--當然,這種說法應以形成的平均時間來算;過渡階段進行得非常緩慢--在人的心魂中點亮了個人的-獨立的才智。人有了這種感覺:我在形成思維。思維的這種形成成為心魂生命/心靈生活中的傑出事件,而使得思想家們從明智的行為中看到了人的心魂存有。在此之前,人對心魂有一種想像性的圖像。人不是在形成思維上看到它的本質,而是在它參與世界的靈性內容上看到的。人是以思考的方式在思索著超感官的靈性存有,而祂們在人的內在發揮作用;祂們也在他內在進行思考。來自超感官靈性世界活躍在人內在的東西,人感受到那是心魂。
一旦人以其洞察力向上通達靈性世界,就會觸及具體的靈性存有的力量。古代的教義裡,人們將產生對事物思維的力量命名為米迦勒。這名稱可以保留下來。然後我們就可以說:人一度曾接收到來自米迦勒的思維。米迦勒曾管理宇宙的智能。從第九世紀開始,人們不再感到米迦勒正在給予他們思維的靈感。他們已經脫離祂的統治;他們從靈性世界掉進了個別的人的心魂。
人類的內在現在開始發展出思維生活了。起初人不確定他有什麼想法。這種不確定感存在於經院哲學中。經院派學者分裂成實存論者和唯名論者。實存論者,其領導人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von Aquino)及他身邊的人,仍然感受到思維與事物兩者之間古老的連結。因此,他們在思維裡看見了活在事物中的真實存有。他們將人的思維視為從事物中流向心魂的真實存在。-唯名論者強烈感受到的事實是:心魂構成思維。他們覺得思維只是主觀的;它活在心魂中,與事物沒有關聯。他們認為:思維只是人們為事物創造出來的名字。(人不是在說「思維/想法」而是在說「通稱/普遍性」;但是這麼說並未考慮到觀察原則,因為思維-相對於個別事物-總是具有某種普遍性。)
我們可以說,實存論者想對米迦勒保持忠誠;即使那時思維已經從祂的境界落入人的領域,做為思想者的他們,仍然願意將米迦勒視為宇宙智能的統治者而臣服於祂。-唯名論者於其心魂的潛意識層面擺脫了米迦勒。他們不認為米迦勒是思維的擁有者,而是人。
唯名論得以普及並發揮影響力。這可能如此繼續下去直到十九世紀後期、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這個時代,那些對宇宙內部靈性事件的覺知有所理解的人,感覺到米迦勒已經在追隨智性生命的潮流。祂在尋找祂的宇宙任務的某種新的變形。在此之前,祂讓思維從靈性的外在世界流入人的心魂;從十九世紀後期約三分之一時期開始,祂要活在形成思維的人的心魂之內。在此之前,親近米迦勒的人們看到米迦勒在靈性領域展開其活動;現在他們認識到自己應該讓米迦勒入住心中;現在他們把以思維為基礎的靈性生活獻給祂;現在他們在個人自由的思維活動中,讓米迦勒教導他們什麼是正確的心魂道路。
在前世地球生命受到思維存有啟發的人,即米迦勒的侍者,在十九世紀末重返地球生命時,感覺受到驅使要加入這種自願的米迦勒社群。從今起他們將他們舊的思維啟發者視為更高層思維存有的智者。
任何理解要如何留意這類事情的人就能夠知道,在十九世紀後三分之一時期人類的精神生活發生了何等劇變。在此之前,人只能感覺到思維是如何從其存有中形成的;從上述所示的時期開始,他可以超越自身存有;他可以將感官導向靈性領域;米迦勒在那裡朝他迎面而來,並且證實祂和一切思維存有是遠親。祂將思維從頭部領域中解放出來;祂為思維開闢出通往內心的道路;祂從心智狀態中釋放出熱情,從而使人能夠全心投入、獻身於所有在思維光照下可經驗到的一切。米迦勒時代已經來臨。心,開始有了心念;熱情,不再只是從神祕幽暗處湧出,而是源自以思維為基礎的心魂清明。理解這一點,即是將米迦勒吸收到心智中。今日努力去掌握靈性的思維必須發自內心:為米迦勒這位火熱的宇宙思維統治者跳動的心。 (翻譯:韋萱 編輯:Usha )
取自《人智學指導原則:人智學的認識道路/米迦勒之謎》(將由宇宙織錦出版)
Anthroposophische Leitsätze
Der Erkenntnisweg der Anthroposophie
Das Michael-Mysterium 76-78,
Im Anbruch des Michael-Zeital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