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織錦 COSMOSWEAVING
Knowingness
你可以在這裡成長茁壯(Hier darfst Du sein)行動基礎 孩童與新冠病毒
孩童與新冠病毒

孩童與新冠病毒--你可以在這裡成長茁壯(Hier darfst Du sein)行動基礎

歌德館醫學部暨教育部/懷孕、出生、幼兒期工作小組

撰文 Christoph Meinecke、Karin Michael  

2021年4月9日更新

 

許多父母、祖父母、幼教工作者、教師及醫師都在思考,當前大流行對孩子們的健康有何影響。

 

在此我們想表明,為什麼現在尤其重要的是專注於孩子的基本需求──孩子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是否有大流行都有這些需求;而它們的滿足,是童年健康完善發展的先決條件。當我們認識到:許多孩子在大流行時期所感受的痛苦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有些孩子在大流行中卻愈發茁壯且健康成長,我們就會更了解孩子們尤其在今日特別需要什麼。而這就是我們必須給予他們的,以使他們能夠成長為健康、有能力、有文化素養且富於行動力的人。

 

孩童與新冠病毒

目前我們不能假設兒童是大流行的驅動因素。這是從德國的羅伯特‧科霍研究院(Rober-Koch-Instituts(1))和其他多種公開發表的聲明中得出的。傳染性似乎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並且大約從12歲開始就相當於成年人。三歲以下的幼兒傳染性最低。(2)被感染性也是如此。雖然教師和幼教工作者因新冠病毒的病假率是一般人的2至4倍,但是他們和其他無法避免緊密社交接觸的職業,如教育、醫療、治療與護理的工作領域並無區別。於此同時,導致學校爆發感染的成年人比例明顯高於兒童(2)。因此,傳染並非主要是來自兒童和學生(3)。德國S3-準則〈學校預防與控制新冠病毒傳播的措施〉對這一點加以考量,並建議採取低門檻的衛生措施,以充分確保學校維持開放(4)。儘管兒童的病毒載量顯然與成人並無差別,但兒童的新冠病程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輕微的。這和免疫系統可能尚未成熟有關。

 

兒童時期的感染有半數呈無症狀;另一半顯示無害的、非特異的呼吸道感染跡象。有時出現發燒和消化道症狀,罕見呼吸道或感官知覺障礙。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狀況有一大部分未獲紀錄。研究顯示:血液中檢測到抗體的兒童數量是通報病例的六倍之多(5)。這一點表明:兒童以其多數不明顯的病程或許可為群體免疫做出很大的貢獻。通常在60-70%人口中可見群體免疫,意思是:當所有人口的60-70%都有抗體時,大流行疫情就會停止。這個預估的比例是否適用於新的病毒變種,仍是個未知數。也有一些聲音認為要達到群體免疫是不切實際的。除其他考量,這種看法是基於以下事實:此病毒會不斷變異,我們或許在每次換季時-類似流感病毒-意思是每年也必得應付新的SARS-CoV-2變種(6)。一度獲得的新冠病毒免疫能力似乎無法可靠地預防後續感染,但即便如此,它可以顯著降低新感染的嚴重程度。因此似乎值得期待兒童可透過自然途徑獲得自身的免疫能力,並且以資源為考量、針對性地為高風險群體提供疫苗接種。

 

孩童的需求及其當前的健康狀況

長期以來,我們的孩童與青少年的健康狀態一直備受關注。特別是過敏和肥胖症還有學習及行為障礙在增加;這些狀況歸因於一個越來越不自然、侷促狹隘的生活環境-而許多孩子於其中成長。空氣汙染、缺乏運動、都市化發展、過度刺激和螢幕媒體,是孩童得面對的問題。極少孩童擁有每日所需的1.5至3個小時運動時間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日5份蔬果量。自然體驗、綠色空間與一望無際的視野,於許多孩童為遙不可及。此外,當今大多數的家庭生活很早就建立在機構性安置的基礎上,家人共同生活的時間相對較短。我們的孩子對健康而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對遊戲/運動/探索與研究渴望、對建立能給予安全感、慈愛關注與認可的家庭紐帶等等這些基本需求,越來越被人們忽視。剛去世不久、享譽盛名的瑞士兒童發育科醫師雷莫‧拉格(Remo Largo)在2017年所言:「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並非空談(7)。他呼籲:要為兒童及跨世代生活群體提供更多的個別發展空間:「我們不是生來造就要活在匿名的大眾社會中。我們需要一個穩定可持續的生活群體。核心家庭不足以達成這個目標。」(7)當前防疫措施所規定的跨世代社交接觸限制,與兒童健康發展的需求正好相反。這些措施必須盡可能保持輕微和短暫。在整體社會論述中,兒童的需求必須和加護病房的使用狀況或年齡相關的死亡率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大流行疫情對孩童的影響

孩童和青少年現今已經在抗疫措施下感受極大的痛苦。事實上他們是遭受防疫措施壓力最大,但卻是被疾病直接影響最小的群體(8)。在大流行下,精神和身心疾病的增加已獲證明。在第一波疫情期間已有日益增加的頭痛、肚子痛、抑鬱、神經緊張、煩躁和睡眠障礙。孩童自己對生活品質的評估也在降低。此外在第一波疫情時,所有受訪孩童中有70%表示感到新冠疫情帶來嚴重負擔;在第二波疫情後則是超過80% (9)。這樣的壓力會對人的一生健康產生嚴重負面的影響。它會導致免疫抑制、容易受感染、疫苗接種效果降低、感染併發症增加、死亡率升高、疾病負擔增加以及預期壽命縮短。此外疫情期間,孩子益發苦於缺乏運動和體重增加,而攻擊性行為、注意力不集中、抑鬱、焦慮、恐慌和洗手強迫症也明顯增加。一如感染疾病,抗疫措施也讓社會處境不利的孩童特別受到衝擊並更強烈受苦於相關的後果。

許多孩子因新冠疫情面臨的困境是全球性的。他們家人的壓力,使他們受到尤為嚴重的衝擊。教育與發展的機會正在消失。有越來越多孩童-不只在較窮的國家-受苦於這個危機造成的經濟與社會後果。對於最窮困的窮人,飢荒也因而持續增長到無法忍受的程度(10)。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的孩子及其家人現在需要什麼­?

 

最重要的或許是:給父母鼓勵打氣,給孩子們生活樂趣

 

孩子需要確定感:確定他的需求在生活中-在時間與空間上-佔有一席之地(11)。他需要正向、肯定、認可、喜悅和信心。他需要和其他人共同體驗,需要給予和接受彼此的關注。他需要幽默和輕鬆,需要運動、大自然、綠色環境(12)和空氣才能呼吸;他需要節奏和可靠度,健康的飲食及不受干擾的睡眠。在有高配合度要求、不利的外在環境下,他更是需要一些生活片刻可讓他感受到:「在這裡我是人,我可以在這裡,在這裡我很安全。」

 

父母從實用建議中獲益最大。這些建議的門檻越低,效果就越顯著。我們認為目前父母、祖父母、幼教工作者和教師們現在正需要鼓勵:對孩子們特別重要的是考慮抗疫措施對健康的影響。

 

這就需要從根本上去改變社會的基本態度:對成人健康造成威脅的不是孩子,而是防疫措施對孩子們的健康造成威脅!

 

這種「重新構架Reframing」(13)開啟了可能性去擺脫單純遵循預防感染措施所帶來的僵化,找到通往新行動能力的途徑。

 

對孩子健康的純粹擔憂,如此一來-並結合實際協助-就可以轉化為信任和確信,自己為孩子的幸福和韌性發展可以有積極的作為。〈你可以在這裡成長茁壯〉行動想為此做一點貢獻。它包括從行文至此的陳述中得出的下列建議。

 

 我們目前可以為孩子們的幸福做些什麼­? 

❖給幼兒提供可靠和無憂無慮的發展空間。

❖透過重複和節奏來強化信心和力量。

❖覺察並克服焦慮!

❖唱歌和跳舞!

❖給予更多的擁抱、溫暖和親密感!

❖以一種美麗的儀式去養成洗手的習慣,而不是消滅危險。

❖洗手後,擦拭並嗅聞一滴「如黃金甘露」的玫瑰油的芬芳。

❖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烹飪、烘焙、清潔、收拾整理。

❖重新發現自然的力量:

- 我們在戶外更自由。

- 動物能療癒孩子心魂、促進運動並帶來歡樂。

- 在森林裡,人可以深呼吸並恢復健康。

- 播種花草水芹,看它們成長。

- 找到「我的」地方、我的樹、我的小溪:這會給人支柱。

- 投入深度的遊戲和感官覺察中。

- 玩泥巴、沙子和水。

- 常開懷大笑。

- 講故事。

- 體驗小探險。

- 烤棍子麵包。

- 體驗勇氣測試並且克服障礙。

 

孩子的守護需要靠堅強、內在有確信感並以未來為導向的大人!

 

本文翻譯:韋萱/宇宙織錦編輯部

 

※版權聲明:本中文版譯自德文原文,由作者Dr. med. Karin Michael授權發表。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版權所有者。宇宙織錦©:宇宙織錦編輯部,孩童與新冠病毒--你可以在這裡成長茁壯 行動基礎https://cosmosweaving.com/Knowledgec.aspx?id=7)

 

Photo| 由粉紅豬媽媽許瑜珊提供

 

作者介紹

◆Christoph Meinecke醫師

1960年出生,專長:兒童和青少年醫學/心理學。他是五個孩子的父親。

相關培訓:國際人智學醫學證書;醫師的優律思美療法;行為療法;成癮心理治療;臨床催眠。

 

◆Karin Michael醫師

生於1970年,首先於老年照護領域完成專業護理培訓,然後轉進投入Witten/Herdecke全人醫學暨人智醫學學程。在成為兒科醫師的培訓期間,她在Siegen DRK-兒童醫院以及科隆大學的兒童醫院工作。自2008年起,她於Gemeinschaftskrankenhaus Herdecke社區醫院兒科門診部擔任主治醫師;亦自2014年起,於Bochum-Langendreer魯道夫史代納學校擔任校醫。她是兩個女兒的母親。

 

德文版https://www.anthromedics.org/PRA-0979-DE

英文版https://www.anthromedics.org/PRA-0979-EN

中文版https://cosmosweaving.com/Knowledgec.aspx?id=7

 

 

註釋:

1羅伯特‧科霍研究院,SARS-CoV-2及COVID-19的流行病學特徵。更新: 2021.4.19. https://www.rki.de/DE/Content/InfAZ/N/Neuartiges_Coronavirus/Steckbrief.html?nn=2386228

2 羅伯特‧科霍研究院,流行病學公報13/2021。https://www.rki.de/DE/Content/Infekt/EpidBull/Archiv/2021/Ausgaben/13_21.pdf?__blob=publicationFile%20(29.03.2021)

3 在德國進行的Co-Ki登錄研究中迄今也尚未找到任何證據顯示兒童是SARS-CoV-2的相關感染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112-020-01050-3

4 德國兒童與青少年醫學學會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Kinder- und Jugendmedizin e.V. (DGKJ),德國流行病學學會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Epidemiologie e.V. (DGEpi),德國兒科傳染病學會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Pädiatrische Infektiologie e.V. (DGPI) (Hg)。〈學校預防與控制新冠病毒傳播的措施〉Maßnahmen zur Prävention und Kontrolle der SARS-CoV-2-Übertragung in Schulen - Lebende Leitlinie. AWMF-Registernummer 027-076 (Stand: 07.02.2021).  

5 https://www.cell.com/med/fulltext/S2666-6340(20)30020-9?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2666634020300209%3Fshowall%3Dtrue

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728-2

7 Remo Largo im Interview, Luzerner Zeitung online vom 29.05.2017. Verfügbar unter https://www.luzernerzeitung.ch/schweiz/remo-largo-beruhmtester-schweizer-kinderarzt-so-kann-es-nicht-mehr-weitergehen-ld.82817.(連結失效)

8 德國斯圖加特奧爾嘉兒童醫院(Kinderklinik Olgahospital)一位主治醫師於2021.3.22.德國中央電視台的ZDF-Extra節目中也指出這一點。

9 https://www.aerzteblatt.de/int/archive/article/216878

10 關於兒童福祉全球毀滅性的影響,請參見如下:飢餓:https://www.welthungerhilfe.de/hunger/kinder-und-hunger/ (05.04.2021), 貧窮加劇:https://www.caritas-international.de/spenden/soforthilfe-akute-katastrophe/projekt-kinder-in-corona-not (05.04.2021), 教育緊急事態:https://www.unicef.de/informieren/aktuelles/blog/weltweite-bildungskrise-durch-corona-pandemie/238458 (05.04.2021). (3連結失效)

11 雷莫‧拉格將它稱為適合原則:生活環境是否符合成長中、想要發展的人的需求­?在他上一本書中,他將此原則擴及人的整個生活:Largo R.《適合的生活:是什麼構成我們的個體性,我們又如何能活出個體性?》Das passende Leben. Was unsere Individualität ausmacht und wie wir sie leben können. 2. Aufl. Frankfurt: Fischer Taschenbuch; 2019.

12 參見:Flade A.《回歸大自然?自然心理學的認識與概念》Zurück zur Natur? – Erkenntnisse und Konzepte der Naturpsychologie. Berlin: Springer; 2018.

13 重新構架Reframing,翻譯為「重新裝框」,是一個系統家庭治療的方法學術語。它的意思是轉換對壓力情境的看待方式,以便得出新的行為選項。

 

💕這些訊息以禮物經濟(gift economy)的方式存在。但嚴格說起來,它們並不是「免費」的。我們將之分享給大家,邀請大家共同創造一個付出和給予的循環,回贈這個世界曾深深打動你的一切。你從這些訊息中接收到什麼?什麼是你想要給出去的?回贈你感覺對的東西,是讓世界更好,同時也是支持我們繼續向前走最大的動能💕Text & Images| 宇宙織錦©



宇宙織錦 COSMOSWEAVING Copyright © 201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