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BD01從BD開始!Biodynamisch! 宇宙、大地與人類的神聖合作(新書預購,4月30日開始出貨)
Biodynamisch!
NT$480
治癒地球的旅程,跨越百年|BD農法的誕生,揭開了生態運動序章Geburtsstunde der biodynamischen Landwirtschaft am Ausgangspunkt der Ökobewegung
BD農業百年迴響 瑞士歌德館農業部特別獻禮
全球中文版譯自德文原著
作 者: 盧迪·賓德Rudi Bind | 烏利·胡爾特Ueli Hurter
譯 者: 黃意淳 編 輯: Usha
審 訂: 黃田環 蔡宜璇
出版 者: 宇宙織錦股份有限公司
頁 數: 144頁 色 彩 : 全彩 (平裝)
版 次: 2025年一月初版 ISBN: 978-626-97133-6-3
定 價: NTD$480.00
2025年4月30日 上架
治癒地球的旅程跨越百年|BD農法揭開了生態運動序章
「Our Power, Our Planet」 共同為地球出力
選擇數量:
產品說明僅供內部教育以及特定人士閱讀,切勿用做廣告宣傳用途!如欲閱讀產品說明請先登入會員。
關於本書
BD農業百年迴響 瑞士歌德館農業部特獻禮
從BD開始!Biodynamisch!
宇宙、大地與人類的神聖合作
Geburtsstunde der biodynamischen Landwirtschaft am Ausgangspunkt der Ökobewegung
治癒地球的旅程,跨越百年|BD農法的誕生,揭開了生態運動序章
BD 農法跨越百年,邁向未來──
1924年,在當時德國東部地區的科伯維茨Koberwitz(今波蘭境內),魯道夫・史代納為一群農夫舉辦了八場農業講座的課程,這個歷史事件標誌著BD農法(biodynamische Landwirtschaft)的誕生。這場農業課程不僅開啟了一種全新的農業實踐,更奠定了日後整個生態運動的基礎。本書以這段歷史為核心,邀請來自不同世代與背景的實踐者、研究者與思想家,探討BD農業從1924年至今百年來的發展、挑戰與未竟之志。透過歷史回顧、當代表述與靈性探問,本書回應一個核心問題:
「今天,我們如何重新理解科伯維茨Koberwitz的精神呼喚?」
目次
中文版代序
引言
1 跨越百年 14
BD農法作為文化趨動力,在全球開枝散葉 14
德米特(Demeter)14
全球挑戰下的BD農業16
停止使用化學肥料 18
Sekem,埃及開羅近郊的沙漠中綠洲19
用數字看Sekem
Capão Alto das Criúvas農場,巴西南大河州22
城市農園,阿根廷Rosario 23
開創Rosario城市農業的先驅--Antonio Luis Lattuca 24
大地聯盟(Alianzas por la Tierra),西班牙26
- 為大地而結盟,一個集體合作的成果26
「堆肥女王」(Compost Queen)與印度50,000位小農 27
播種未來––種子是公共財 29
- 自主育種獲得獨立性 29
- Dottenfelderhof農場的育種與研究 30
- Peter Kunz穀物育種(GZPK) – 作物育種發展協會 31
- 蔬菜種子 32
Vandana Shiva 34
- 倡議生物多樣性、有機農業以及沒有專利權種子的行動主義者34
農業中的動物36
- 動物福址與生命倫理 36
2 「農業課程」的影響史42
BD:生物學的–動態的 42
組織與經營模式 43
- 典型的混合型農場 43
- 社群農場 44
- 蔬菜種植合作模式 45
- 花園公園 46
- BD農法下的的葡萄種植47
- 未來遠景:來自農業課程的啟發 48
農場作為社會實驗室 49
農業,農場與市場之間 50
- 團結式聯合經濟 50
- 案例:社群/消費者支持型農業(CSA)或團結農業網絡 52
- 案例:區域性經濟合作與協調 53
在宇宙、市場與超市之間的農夫 54
- 有機與BD產品的經銷與販售54
有機產品熱銷 55
- Coop和Migros的例子
有機、有機-生物、BD,還是生態農業? 57
- 不同名稱,但目標一致57
BD運動與有機農業的發展58
- 瑞士的有機-生物農業運動 58
Albert Howard爵士
- 印度與大英帝國的堆肥先驅 60
Marienhöhe農場與德米特62
- 1928以來BD農業的模範農場 62
納粹時期的BD農業 63
化肥,還是施肥的藝術? 65
- 歐洲經濟共同體農業專員的政策反思 65
科學啟示:美國的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 67
人類與大地血脈相連 71
來自學術界的呼籲 71
- 瑞士的Philippe Matile 73
在美國的先鋒者75
- Ehrenfried Pfeiffer,科學家與發明家75
唯有從經驗出發
在櫻桃蘿蔔上的發現 77
- Maria Thun的《播種日》耕作曆 77
個體性與普遍性 78
科學研究79
FiBL的DOK長期實驗 82
- BD、有機與慣行農法的比較 82
有機葡萄種植的研究 85
味覺與品質專家的呼籲 86
- 法國的BD/有機葡萄酒運動 86
不以回顧過往為導向
BD農業與原住民族的靈性自然觀 87
- 歌德館會議的邂逅與交流 87
農業作為文化驅動力
– 與大地同工共生 88
3 1924年農業課程八場講座92
從宇宙整體脈絡中學習92
《農業課程》93
- 1924年基本演講的書籍93
農業的整體性95
- BD農業的核心原則95
農業有機體97
農業個體性:作為農業文化概念99
- 飼料、糞肥與種子混沌99
宇宙中的植物101
上與下之間的土壤101
土壤作為橫隔膜102
個體性的本質動能103
農業課程的核心主題104
- 碳與氮兩種元素104
除了氮還是氮105
《農業課程》書摘106
- 八場講座精萃106
大自然中的深遠交互作用109
4 1924年講座的準備與執行 112
- BD農業 112
一位課程參與者的回憶 113
農夫對於種子、營養品質、以及土壤狀態的擔憂 115
-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農業危機 115
課程開始之前農夫向魯道夫.史代納提出的問題 116
魯道夫.史代納的課前準備118
農業課程的實驗與前期準備119
魯道夫.史代納生命晚期講授農業課程120
人智學與農業121
1900年前後的生活改革運動123
- 人智學在時代局勢變遷中崛起 123
一位科伯維茲的女性工作者兼服務人員的回憶 124
「議程安排得有些過滿」 125
- 在Breslau為青年和人智學會員安排的額外活動 125
一位課程參加者的敘述 125
實驗圈––「親愛的農業同仁們!」126
- 農夫與農場的第一個聯盟 126
實驗圈--研究與實踐 127
- 在依賴、獨立以及靈性自主之間的農人127
大事紀重要事件選錄 130
參考文獻132
實用的參考文獻/來源 132
關於歷史與概覽 132
關於農業實務134
與BD農法相關的農業議題報告 135
同行審查文章 136
附錄:關於BD農法華語出版與相關組織資源舉隅
本書參與者
作者/原著編著者
魯迪・賓德(Rudi Bind)
曾研究歌德式現象學和存在哲學,擔任過記者和小學教師。目前居住於瑞士Arlesheim。
烏利・胡爾特(Ueli Hurter)
瑞士人,現任歌德館農業部(Sektion für Landwirtschaft am Goetheanum)聯合負責人之一。他同時也是一位農夫,並參與管理瑞士西部納沙泰爾(Neuchâtel)附近的 L’Aubier ——一個結合了 Demeter 農場、生態旅館、有機餐廳與生態住宅社區的綜合性場所。他曾於1997至2010年期間擔任瑞士Demeter協會主席,並是「播種未來(Zukunft säen!)」行動的共同發起人之一。
譯者
黃意淳
德國弗萊堡大學音樂學碩士、藝術史博士,目前於大學任教。譯有:《圖解歌劇世界:帶你暢遊歌劇世界》、《藝術可以這樣看》、《音樂可以這樣聽》、《為樂而生:馬利斯.楊頌斯獨家傳記》、《一生如寄》、全球經典繪本系列:《勇敢的小裁縫》、《龍的羽毛》、《可口小圓餅的故事》、《紐約時報嚴選一百張值得珍藏的古典音樂專輯》、《棕色童話》等書。
審定者/中文版代序
黃田環
BD農夫,和平農場主人,馬來西亞活力農耕協會Bio-Dynamic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of Malaysia理事主席
審定者/中文版編輯
蔡宜璇
宇宙織錦總編輯
書封療癒綠光繪圖
葉怡嘉
美術編輯
台灣百合工作室 羅吟軒
內文選讀
引言
氣候危機、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土壤侵蝕以及水源污染,正為全球的農業實踐帶來前所未有的大挑戰。我們該如何在未來維持健康的生活,這個問題變得日益迫切。健康的飲食,來自健康的食物,而健康的食物則根植於健康的土壤,這正是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百年來,BD農業的農夫、園丁、加工者和銷售者、研究者和育種專家一直是永續性發展的先驅。
他們以「農業有機體」(land-wirtschaftlichen Organismus)的理念,在全世界生活實踐這些理念並發揮影響力。他們運用與土地緊密結合的畜牧方式,推行創新的植物育種實踐,並致力於價值鏈的協作與聯結、土地所有權的新形式,以及富有活力的食農工作坊。此外,他們使用BD配方施肥,並結合星象觀察,透過社群共同運營德米特(Demeter)品牌與另類的研究方法等,不斷開創農業的新可能。
這股創新力量究竟源自何處?能夠影響如此多的人與如此多元的領域?其源頭就是魯道夫.史代納的「農業課程」,這個課程是1924年在當時屬於施萊辛地區(Schlesien)(今日波蘭境內)的科貝維茨農莊所舉辦的八次講座,吸引了130名聽眾,這個課程可以被視為新農業的誕生,也催生了今日的BD農業運動。對於很多與會者來說,此一講座是影響終生的大事,也讓他們投身於這個新的「農業藝術」(Landbaukunst)。然而,他們最初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尚不深刻,真正支撐他們的是一種強烈且極具凝聚力的熱情,這股熱忱代代相傳,使得後來的理解越發深入,經驗越加豐富,並從危機之中發展出新的方法和協作模式。正是因為無數人投身於BD農業,使得這場運動得以延續百年,並推展至全球。
本書以敘事方式探究「農業課程」的歷史背景及其核心內容,並追溯這門課程的影響歷程,不僅在BD農業運動,也涵蓋其對整個社會生態化進程的推動。透過一些案例,我們將呈現當前的發展現況。
盼望正在轉向BD農法的農夫和園丁、學生與教師、企業員工、記者和傳播媒體專業人員都能在本書中找到清晰易懂、內容翔實且有用的資訊。
誠摯感謝所有細心閱讀此書的讀者所提供的寶貴建議、補充與修正!特別感謝軟體公司AG基金會對本書的慷慨財務資助與支持!
烏利·胡爾特Ueli Hurter
歌德館農業部
不以回顧過往為導向
1924年6月7日魯道夫.史代納於科伯維茨
從人智學的觀點來看,關鍵並不真正於回歸舊有的本能,而是從一個更深的精神洞察中,去尋找那些(曾經能指引)如今已日漸不確定的本能所無法再提供的指引。為此,重要的是我們必需讓自己投入對於植物生命、動物生命,以及地球本身生命的更廣闊觀察中,並進一步將視野拓展至宇宙層面。
|
人類與大地血脈相連
摘自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於1954年4月21日在美國俄亥俄州(Ohio)哥倫布市(Columbus)對1000名女士發表的演講
您們或許已經從我剛才分享的內容覺察到,我生命的大部份時光都奉獻給了這個地球的美好與奧密,也沈浸於探索其內在更深的生命之謎。沒有人能長時間駐足於這些事物之中,而不為之動容思索,不反省自身,甚至不去追問那些或許永遠無解的問題,並因此形成某種人生哲學。[...]
然而,與自然世界邂逅的愉悅和寶藏,從來不只屬於科學家,它們也屬於那些醉心於荒野高山、廣闊海洋、寂靜森林的人;或者更屬於安止於微小之物,凝思一顆小小的種子如何發芽成長向光的人。
如果這被視爲多愁善感,那麼,今晚,當我站在這裡對您們訴說時,我情願被這樣認為。我相信大自然的美麗在個人與世界的精神發展中佔有一個重要的位置;我深信每當我們毀壞一處美好景緻,或者透過人為或人工所造的東西取代地球的天然事物時,我們便阻礙了人類精神發展的一部份。
我相信,人類內在對於地球及其美麗的共鳴,擁有一種深邃而合乎邏輯的根源,生而為人,我們並非與生靈分離的個體,而是這整體生命長河的一部份。
[...] 我們的根源就在這片土地上,因此在我們之內,有著對於自然宇宙深深相繫的共鳴,這個連結維繫著人類的精神 [...]。
然而,我也深信,當我們的目光能夠更加清晰地聚焦在周遭宇宙萬物的奇蹟與真實,我們將會越來越不願意去毀滅它。
出處:Rachel Carson,〈圍繞著我們的真實世界〉,Linda Lear (編)《被遺忘的森林: Rachel Carson未曾發表的文稿》(Boston,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