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MA01探索聽覺教育之路:華德福音樂課程及養成指引
Reinhild Brass,Hörwege entdecken : Musikunterricht als Audiopädie
NT$380
CNY$120 HKD$146 USD$20
德國資深聽覺藝術教育家Reinhild Brass經典力作,德文直譯,華德福音樂教育必讀選書
作者:Reinhild Brass
譯者:車迅
德文校閱: 陳念萱 聽覺教育校閱:潘鍇、李愛華
開本:210X148mm
出版日期:2018年7月
裝幀:精裝272頁 全彩印刷
出版者:臺灣人智學健康照護平台整合協會(TAMHCP)
製作發行|代理銷售:宇宙織錦Cosmosweaving
選擇數量:
產品說明僅供內部教育以及特定人士閱讀,切勿用做廣告宣傳用途!如欲閱讀產品說明請先登入會員。
本書簡介
聽覺是一切訊息連結的基礎,是每一種學習行為的先決條件。如何有效喚起聆聽的樂趣與喜悅?如何鍛鍊和運用自己的聽力?
德國資深音樂教育家Reinhild Brass專攻特殊教育音樂治療,為Wattenscheid的自由華德福學校Widar Schule的共同創辦人。這個學校的特殊之處是把音樂課的重點放在多元的聽覺訓練。在超過卅年的教學生涯中,Brass孕育發展出一套獨到的聽覺教育 (Audiopädie)方法論與教學法,有別於傳統的音樂課程教學方式。聽覺教育是一種學習傾聽的藝術,學習如何激發、加深與強化聽覺意識,《探索聽覺教育之路:華德福音樂課程及養成指引》即是其教學研究菁華的具體呈現。本書全面性描述如何藉由探索得以發現聽覺途徑,並對一年級到八年級的音樂課程內容與形式提供實踐的方法。這個方法關注身體律動、即興演奏,以及各式各樣自製發聲器材練習或演唱。作者建構出一種從練習開展而來的教學方式,並帶出深沉的反思。
Brass認為每位音樂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成為聽覺教育工作者。本書希望鼓舞音樂教育工作者重視聽覺鍛練,並經由在課堂上使用書中所指引探索聽覺的方法,而得以自行發展出更多嶄新的教學法。
作者簡介
(課堂中的Reinhild Brass, 張美雲攝影)
作者◆Reinhild Brass
居住在德國Witten市(北威州魯爾區)。大學裡學習特殊教育的音樂專業,同時也在自由音樂學校(Freie Musik Schule)專修藝術——教育——治療專業。畢業後於1979年與他人一起在Wittescheid建立了Widar學校(自由華德福學校),並在那裡擔任音樂教師至2000年。1989到1997年間,她甚至擔任了班級導師。該學校獨到之處,就是建校伊始即將音樂課的重點放在形式多元的聽覺訓練。在經年的教學工作中,Reinhild Brass女士對一到八年級的音樂課程內容與形式,已然建立起獨到而逸出常規的一套方法。這套方法的中心內容是身體的運動、即興演奏或演唱,以及各式各樣自製的發聲器材。
自2000年開始,Reinhild Brass女士在Witten市的華德福教育學院擔任講師。重點專業課題是從方法學角度,論述一到八年級學生音樂課的教學法及發聲訓練法。1998年以後,她還定期前往日本講學,並於2001年在橫濱市成立聽力教育進修所。在日本先後工作了二十多年,那裡現在已有超過二十位優質的聽力教育專家。2005年,她在Witten建立了聽力教育研究所。這是一個既開展教育,也同時開展研究工作的研究所,它的工作重心是:充分發揮針對聽覺培養的特殊教育學與教育方法學理念,並為社會學、教育學及治療學領域的工作者,提供進修教育的機會。自2015年開始,她也在中國大陸、臺灣、韓國開展了傾聽藝術方面的培訓課程。
譯者◆車迅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退休,曾派駐德國,目前在大連外語學校教授德語。
德文校閱◆陳念萱
德國慕尼黑大學音樂學碩士。曾任大學音樂講師、華語講師,中學音樂教師、特教教師。
聽覺教育校閱◆潘鍇
萊雅琴療癒師,結合了德國人智醫學和中國黃帝內經,以萊雅琴為主要樂器,其他樂器為輔,發展出一套適合中國人學習的音樂治療理論體系和綜合音樂療法。
音樂經歷: 六歲學琴,主修手風琴,遼寧師範大學音樂教育專業,主修合唱指揮。曾赴德國深造,師從Reinhild Brass。
聽覺教育校閱◆李愛華
廿餘年音樂教育經驗,對音樂與人的關係深感興趣。現為照海華德福音樂教師;人智學培訓、華德福師訓音樂課講師。
音樂培訓經歷:歌德館音樂教育自由音樂教師培訓、北京人智學音樂治療師培訓、美國Berklee College of Music專攻作曲。
推薦文
作為聽覺教育的音樂教育
Wilfried Gruhn 音樂教育權威、『音樂:孩子的學習世界』創辦人 德國弗萊堡大學音樂教育榮譽教授
學習音樂,就像學習語言一樣,是從傾聽開始,而最先用到的就是耳朵。在演化生物學中,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一個爭議性的問題:人類究竟是先會唱歌,還是先會說話呢?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人們可以看到,唱歌與說話、曲調與語言,很可能都從同一個根系中發展出來,很多神經細胞資源都是共用的。如此,音樂方面的經驗,乃從傾聽開始積累,通過這種積累形成了一種聽覺詞彙。這種詞彙,會在往後唱與說的過程中展現出來。身體、呼吸與嗓音就形成了音樂行為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而這些媒介還會通過傾聽與運動得以進一步強化。因此我認為,作為聽覺教育的音樂教育,是一種有趣且最基本的音樂教育方式。
本書作者Reinhild Brass, 把很多對小學生們進行聽覺探索方面極富價值的建議盡皆彙整起來。這種對聽覺的探索,連同發聲與樂器,一起構成了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Arnold Schönberg 在他的和聲學裡為音樂引入了若干新元素,他在書中斷言:聽覺是一個音樂家的全部智慧所在。John Cage 在對他的新學員問候時,總是風趣地說:「Happy New Eears (祝新耳朵快樂)!」音樂課,作為聽覺教育,或者作為審美感知教育的一種方式,在上世紀七○年代就已成為極具競爭力的音樂教學理念之一。祈願本書成為一位足以激奮我們的全新良師,讓我們在音樂素質的培養中,把音樂放到中心的位置,而以聲響與節律作為瞭解音樂之前的經驗基礎。 (Freiburg, 2009.9)
呵護孩子的聽覺發展--讓傾聽自己內在聲音成為可能
潘鍇 中國里拉琴療癒師 、 《探索聽覺教育之路》 校閱者
我自幼學習音樂至今近35年,從學習音樂、教授音樂到成為音樂治療師也快20年了。2015年我和宇文智龍老師到德國和幾位音樂大師見面,由《自由的心聲》作者Tina老師引薦,認識了德國聽覺教育和聽覺療法協會的主席-萊音老師(Reinhild Brass)。見習萊音老師的音樂課後覺得她的教法簡直太新奇而獨特了,對孩子聽覺的發展和保護做到了極致。因此邀請萊音老師到中國開辦聽覺教育工作坊,後來我們一起又和歌德館音樂教育部門合作,開始為期三年的華德福音樂教師培訓。通過幾年的接觸我發現,萊音老師的音樂教學活動完全是站在「道」的層面,她教的不是技術,而是音樂的最高層面內容,目前這個領域我還沒有見到能超過她的人。
她在上課作聽覺遊戲的時候,完全就是一個老小孩,帶著一幫大小孩和小小孩玩聲音,太神奇!太好玩了! 她只用一周的時間就把聽覺教育第一冊寫完了,這速度完全是下載啊!本書請到我的德語教師車訊老師,他是大連化物所的高級物理研究員,車老師對翻譯水準要求特別高,一遇到不明白之處就會給萊音老師打電話交流,如此往復翻譯工作進行了三年,車老師也快80歲,耳聰目明,超級嚴謹。
這本書介紹了1-8年級的兒童聽覺發展,聽覺遊戲和具有療癒品質聲音的樂器。適合音樂教師和家長在學校和家庭中實際操作,希望在電子媒體氾濫的今天,藉由本書所告訴我們的聽覺教育方法和遊戲保護好孩子的聽覺感官,如此,在可見的未來,孩子們學習樂器、外語乃至發展第六感的直覺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具備傾聽自己內在聲音的能力才有可能性。( 寫於2018年6月23日本書出版前夕)
目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