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座席
Text | Usha Tsai

在一張1919年的老照片中,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穿著工作服,抓著一把鑿子,正一鑿一鑿為歌德館(Goetheanum)的巨大木雕“人類代表(The representative of man)”工作著。他時常說這是偉大的人類典範,是人類的更高層自我。如果你翻閱以「力量之泉」為名的本書,這個史代納思維與生命的靈光--人類的更高層自我--,那已然消逝的憂鬱、孤獨、洞見與人類的希望的意象,將有機會一再出現在不同篇章的一些段落,那生命中安靜的片刻。
近一個世紀以來最優秀的理論天體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1942-2018)生前強調,「如果宇宙不是你所愛之人的家園,那這個宇宙也沒什麼值得探求的。」這句話絕非演講無數的他從記憶中提取的吉光片語,而是他畢生的喟嘆。他留下對環境破壞、與數位科技、AI(人工智能)的高度警示。在【特別企劃】3C產品與孩童發展 中本刊持續從人智學/人智醫學的角度對這個重要時代議題保持關照。

去夏,我在台北彩虹屋有一場分享宇宙織錦引進人智學泥煤歷程的聚會,會後Wendy很興奮從辦公室拿出一幅呼應聚會主題的木板油畫,這是她在澳洲接受華德福幼教培訓返國時老師送她的禮物。彷彿這幅畫在許多年前就已經準備好要作為「力量之泉」的書影一樣,飄洋過海,透過Wendy的收藏,以這樣的面貌與大家相見。珊瑚色上部"人類代表"在兩股靈性力量注入利劍的中間。某種意義上,米夏爾Michael(或譯為米迦勒)在前方承載著靈性之光,基督(即"人類代表")在後方承載著愛的訴求。這靈性力量給予人類恩典,讓我們從所有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特別是在這個時代一起有意識的面對阿利曼蜘蛛(Ahrimanic spiders) 。[1]而互聯網internet和AI、3C產品、數位科技相關的一切都屬於阿利曼蜘蛛的一部分。
本輯開篇「對話錄」是訪談給予有志於投入台灣人智學藥學實踐的醫師、藥師、學習人智學製藥者靈感的關鍵人物Herwig Judex而來。訪談一開始Herwig臉上咧出一個調皮而可愛的笑,他說我最怕錄音錄影了,這是阿利曼的產物!二、三十年來,他受邀到世界各地去教授人智藥學,他說,台灣是全世界特別的所在,幾乎是可以立刻啟動的地方。日本,給了一種子,十年才發芽;祕魯,也發展了十幾年;捷克,還沒有聽到有甚麼動靜;芬蘭,二十年來已經有課程,有很多研讀,但沒有作藥;喬治亞、俄國、美國,成立藥局,這是另一個狀況。沒有任何地方像台灣這樣的發展。....醫師們-Eca(葉怡嘉)、Miao(許姿妙)、Jerry(顧哲銘)是受到最大靈感刺激的人,他們開始製藥、主動而活躍是長得很快的植物;藥師Arthur(張閔豪)也作膏。這些夥伴們的歷程都收錄在【特別企劃】行動者的力量--人智藥學實踐在台灣。
2016年秋天,Michaela Glöckler自任職長達二十八年的歌德館醫學部部長生涯退休,在醫學年會上發表了榮退主題演講〈成長力量蛻變為思考力量--Michael和Raphael在人發展上的協同作用〉,這篇文章闡述了米夏爾Michael與拉斐爾Raphael作為人的發展上兩位無我的靈性侍者:
Michael--思考的世界/發光的思維者/讓思維活動、靈性活動成為可能的。
Raphael--生命過程的世界/物質轉化者/創造生命的、產出生命的。
這兩股靈性力量如何與人類兩股全然無我的力量-思維和生命-結合在一起;如何在Michael和Raphael的相互支援中更深入理解兩者間轉化的原則;如何基於觀察物質和鍛鍊思考而能夠完全精準地進入無我世界工作的最高療癒之境。
重量級人智醫學文章的第二篇是歌德館醫學部門現任部長Georg Soldner所寫的〈身體誕生中的溫熱--懷孕及誕生〉,這是他2017年正式接任部長舉辦首場醫學年會的開幕演講文。適逢伊塔‧薇格曼醫師(Ita Wegman,1876-1943)用人智學槲寄生製劑治療了第一位患者剛滿一百年,藉由這種人智醫學治療,人體的內在溫熱必須要上升到發燒的程度點題,Soldner在文中為我們展開關於溫熱,人智學及人智醫學所能傳遞給我們的一幅宏偉圖像-一幅宇宙的圖像。
第三篇〈溫熱冥思〉的作者Peter Selg說,「"預備:我如何找到善?"這樣的一種前導只見於溫熱冥思」,細細品讀Selg應本刊邀請寫下的此文,在他一貫的洞澈文思中,彷彿史代納正透過這位當代學思敏達、勤於著述的人智學者,幾乎是牽著我們的手在指引我們進入這個特別的冥思:透過直覺式觀照用我們整個身體(以心為中心-光乙太、以丹田為中心-聲音乙太、以頭為中心-生命乙太)在溫熱空間中去經驗和認識那有區辨的乙太溫熱機體,就能理解人類內在器官的活動,就是通達了人體、生理學和器官學乃至於醫學的那條根本途徑。
靈魂的座席位於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的交會處,透過Selg理解史代納,讓我們喜悅的並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的品質—是知識個人化的通透狀態,有某種完整自足之感讓我們喜悅並感到滿足。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為療癒自己、歸返身心靈的完整而來。那麼要如何啟動一種與生命本質息息相關的療癒力量,汲取健康的源頭活水呢?「力量之泉」很幸運邀請到台灣人智學/人智醫學的學習者、耕耘者,吳一宏、莊惠雅、謝淑玲、陳立山、許文婷、張美雲、李奎諺等夥伴慷慨分享他們點滴積澱出的生命之光。
彷彿"人類代表"是一種會預言那個它緘言不語時代的藝術,它會用它自己的美德進行戰鬥。[2]這件藝術品曾安放在首座歌德館,1922年最後一夜的大火燒毀了這座殿堂,而它則倖免於難逃過祝融之災,今天被收藏在我們所見的第二座歌德館之中。人智學建築之夢在我們面前緩緩流過,時間逝返如圓,更替不迭。在【封面特輯II】 Goetheanum歌德館的藝術 透過Rudiger Janisch的引導和成虹飛心領神會的妙筆,我們完全感受到從虛空中重現完整實像的真意,這篇文章為人智學的神聖空間-歌德館建築之壯麗與當中各個細節的意涵,提供了儁永而深刻的精神性理解。而與受人智學薰陶的建築師陳尚鋒之〈人智學建築之旅--靈性中心歌德館〉,和聽覺教育者李愛華之〈歌德館建築中的音樂〉相互引發共鳴。
最後僅以史代納的命運之歌作為結束(與開始)。好友怡嘉曾眼中閃著光芒,述說她在Herwig那裡習得的一切,讓她可以在挫敗中不斷向前,她的筆記寫到:「遵照星空的光,引導你行走的方向....1.理念提升到理想,照著這個方向走;2.面對理念,看著他,審視他;3.如何看到這個理念在現實世界展現他的自性... 」(這三段文字的廬山真面(原文)請見「對話錄」,頁12)
那指引著史代納、Selg、Herwig的光,也同樣指引著我們。
命運之歌Verse of Destiny[3]
心魂的渴望正在湧現
意志的行動蓄勢待發
生命的果實日漸成熟
我感受到我的命運
我的命運找尋著我
我探尋我的星星
我的星星照耀著我
我覺照我的目標
我的目標正要遇見我
我的心魂與萬事萬物合而為一
我的生命之光日趨明亮
生命給我的挑戰越大
在我之內就更為豐盛
致力於和平
和平處世
摯愛和平
Rudolf Steiner撰 Usha譯 (謝謝我的好夥伴韋萱自德文語意校讀)
精彩內容
Michaela Glöckler(瑞士歌德館醫學部前部長)
2016年9月 歌德館醫學部國際醫學年會,主題演講(卸任演講)
成長力量蛻變為思考力量--Michael和Raphael在人發展上的協同作用/
Die Metamorphose der Wachstumskräfte in Gedankenkräfte.
Vom Zusammenwirken Michaels und Raphaels in der menschlichen Entwicklung
Georg Soldner (瑞士歌德館醫學部部長)
2017年9月 歌德館醫學部國際醫學年會,開幕演講
身體誕生中的溫熱--懷孕及誕生/ Die Wärme in der Geburt des Leibes–Schwangerschaft und Geburt
Peter Selg (瑞士Arlesheim,Ita Wegman研究所所長)
2017年9月 歌德館醫學部國際醫學年會,靈性科學學校晨思
溫熱冥思/ Die Wärmemeditation
Goetheanum歌德館的藝術
【特別企劃】
行動者的力量--人智藥學實踐在台灣
3C產品與孩童發展
飲食如何能刺激並支持溫熱過程
多媒體與孩童––一個人智醫學的觀點
人智學脈絡下的泥煤--電磁波、孩童居家照護與泥煤



[1]史代納曾對抽象智能的創造物(可理解成今日的互聯網internet和人工智能AI等相關的一切)的存在有深刻理解和論述。他形容抽象智能的可怕創造物像魅影幽靈一般,是具有超自然智慧的自動生物,介於礦物和植物王國之間,只能是物質本身,無法觸及乙太和更精細的靈性世界...再發展下去地球會被覆蓋,而人類不得不將自己的生活與這些可怕的礦物植物般的蜘蛛生物聯繫在一起....,詳見A Picture of the Earth's Future Development Lecture 14 of 17 from the lecture series: Perspectives on Humanity's Development. https://wn.rsarchive.org/Lectures/GA/GA0204/19210513p01.html
[2]借用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的句法
[3] R.S,Verses and Meditations, GA 40:1914 in An Introduction to Eurythmy, GA 277a, and V. Dornach;10.07.1924, in Eurythmy as Visible Speech, GA 279, Archive No. B 238, EF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