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織錦 COSMOSWEAVING
Read On 樂讀閱讀 / 三元生活實踐社
TFS08人如何動?——運動神經之謎
How Does the Human Being Move?-The Problem of the Motor Nerves
NT$300

人智學世界觀.整合療癒 02
人如何動?——運動神經之謎
How Does the Human Being Move?-

The Problem of the Motor Nerves

作者:密斯醫師(L.F.C Mees M.D. )
譯者:詹雅智
ISBN:978-986-97160-7-9
出版:三元生活實踐社
售價:新台幣300元
上市日期:2020年10月
總經銷:三元生活實踐社

 


選擇數量:


產品說明僅供內部教育以及特定人士閱讀,切勿用做廣告宣傳用途!如欲閱讀產品說明請先登入會員。

活動——要活就要動,

動力——有動就有力,

動態——動是有姿態的,

動能——動會帶來能量、能力......

「動」這個字由「重」和「力」組成,從重中脫拔而出,朝向輕盈光亮,或是由綿遠悠長的生命力而來,凝結為世界和人類的生命歷程。

動可以動心、動身、動天、動地,在我們的人生中,「動」持續不斷,內在、外在的動,發自個人的、來自更大世界觸動的,到底人是怎麼動的呢?

這本晶瑩剔透的小書只闡述人智學創始者魯道夫.施泰納的一個觀念——關於運動神經之謎,但釐清這個觀念卻為我們打開完全不同的天地。

 

作者簡介

密斯醫師(L.F.C Mees M.D. )

密斯醫師一九0二年出生於荷蘭,師從路易斯.伯克(Louis Bolk)學習人智學後,他成為一名全科醫師和華德福老師。一九五九年與妻子共同成立一間藝術治療診所。關於人智醫學、演化及教育的演講及著述甚多,例如《疾病的祝福》(Blessed by Illness)、《骨骼的秘密》(Secrets of Skeleton)、《海倫與潘妮洛普》(Helen and Penelope)。

 

目次
介紹序/本詰敏 ⋯ 4
推薦序/安大為 ⋯ 14
一 前言 ⋯ 24
二 意想不到的論述 ⋯ 30
三 人類運動之謎 ⋯ 34
四 初步探討 ⋯ 40
五 動物的運動和感知 ⋯ 46
六 運動與位移 ⋯ 52
七 我們的肌肉裡有什麼 ⋯ 58
八 運動如何產生 ⋯ 64
九 與社會生活的關聯 ⋯ 72
十 不同觀念所造成的後果 ⋯ 80
後記 ⋯ 86
附錄一 ⋯ 98
附錄二 ⋯106
附錄三 ⋯116
參考書目 ⋯117
注釋 ⋯119

《人如何動?》介紹序
文/本詰敏(Ben Cherry)

這本袖珍小書格外重要,作者是經驗豐富的荷蘭籍醫師,後記是由一位來自美國、也同樣資深的外科醫師所貢獻的。書名乍看之下令人不解,考量今日的科學知識在這個領域有多麼豐富的資源,本書就像一個探索歷程,帶領我們追尋新的解答,書中內容就像偵探小說步步懸疑的情節,令人著迷。作者透過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清晰概念,一步一步帶領我們以一個獨特的視角來看待人類自身。

這趟發現之旅的起點始於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經常重複的一個論點:根本沒有「運動神經」這個東西!對現代科學家、醫生、自然科老師、還有受過教育的人而言,這簡直荒唐可笑。

畢竟,兩百多年前第一次用青蛙的腿做實驗時,人們便已得知如果切斷通往肌肉的神經,青蛙的腿就沒辦法動,不是嗎?從那之後,人們就認為中樞神經系統透過所謂的「運動神經」向外傳遞訊號,並因而產生運動,這不是很清楚嗎?我可以想像,幾乎全世界的每一本生物教科書都會介紹這個事實。

魯道夫.施泰納在大學裡主修科學和數學,終其一生都十分關注科學領域裡的新發現,他並非否認「傳入」(afferent)神經把來自外圍的刺激送入中樞神經系統,或相反的「傳出」(efferent)神經朝著肌肉的方向傳遞訊息,但他直指這兩者都是感覺神經。

再者,施泰納是哪號人物,膽敢來爭論這件事?還有究竟這些執業醫師為何認真地把他的話當做一回事呢?多數的讀者可能會帶著這個問題進入這趟歷險旅程,也或許有的人會因為看出作者的意圖方向,而放下此書。不過本書的優勢在於篇幅短小,裡面的每一章也都簡明扼要,所以故事大綱很快地在我們眼前開展!然而,這裡有個先決條件。有別於一般情節發展迅速的偵探小說,讀者是被故事或作者帶著走的;閱讀本書,只有讀者在某種程度上願意一起認真思考,才能讀懂,因為此處的偵探是每一個人的理性心智。這篇序的目在於幫助讀者做到這一點。

我給讀者的第一個建議是:不要因為第一、二章看起來似乎與主題不相關而放棄繼續閱讀,密斯醫師一開始寫到關於東、西方的社會問題,並提出驚人的主張(同樣來自施泰納)——一旦人類停留在運動神經的觀點,我們就無法發展出一個讓文化、政治和經濟領域彼此合作無間、和諧共存的社會!在解開人類沒有運動神經的這個謎團,並且在概念上理解人類如何運動之後,作者最後再度回到社會問題,只有到了最後我們才能夠明白他為何以這個方式書寫本書。

第二點要請各位讀者明白的是,施泰納並不是質疑科學事實,而是在討論針對這些事實的詮釋。因此,當他說所有神經都是感覺神經時,他並沒有否認某些神經是「傳出」神經,也就是從中樞神經系統離開、出去的神經,了解到這一點可能會讓某些讀者鬆了一口氣。而當我們讀到作者說肌肉本身(也就是傳出神經所到達的地方)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一樣可以接收感知時,先前鬆了一口氣的感覺變成愉悅的驚喜!從這個了解出發,我們形成一個很特別的又像玩笑一般的圖像,也就是所謂的「肌肉存有」(muscle being)或「肌肉人」(muscle man)——整個肌肉組織中的各個部份無時無刻、齊心協力所構築而成的。這個概念讓我們以截然不同的觀點去看待生命中的現象,關於我們的身體[1]如何神秘地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出現在某個特定的地方,而在那裡發生的事為我們的人生開展出新的方向,對此「肌肉人」的概念也提供了寶貴的洞見!

第三點是要認清,假設有一天科學家開始認真思考本書所提到事,這絕對會撼動世人看待人類身體的普遍觀點,也就是目前把人視為一種生化機器,一個可以獨立運作的「東西」,就像一輛車或一架飛機那樣。這個想法的重要元素在於:運動是由電腦般的大腦所啟動,大腦把「命令」經由「運動神經」傳達給肌肉。

雖然本書所提出的觀點帶來巨大的作用,但轉換到這個視角的過程卻是溫和而細緻的。我們就只是用一個不同的意念去看待整個過程。不是由中央下達指令,而是肌肉組織接收來自中樞神經系統的感知輸入,並使肌肉能為「我自己」想做的事「效勞」,多麼美妙!這也是從獨裁專制到彼此和諧、互惠共生的轉變!這裡也就提供一個線索讓我們了解:這種新的看待人類運動的方式與新型社會之間的關聯。

第四點建議:這本書不能只讀一遍。雖然每一個概念相當地簡單,但它們彼此之間的關聯與以往我們被教育的思維方式天差地別。我們必須在自己的心裡創造並重建作者的思維脈絡,才能用自己的真理感來驗證和測試。這需要時間和精力,其中也包括讓這些想法沉睡,遺忘它,然後再度在意識裡重新建構。

簡單明瞭的事實是,這本書說的有道理!

我們也必須知道,這一整套的思維和脈絡皆是長年的觀察、深思和專業實踐的結果。當我們開始把作者的思維和觀察方式融入自己的認知歷程,便會帶來解脫、如釋重負的喜悅,一如漫漫酷寒嚴冬後,春天來臨的感覺!事實上,讀這本書是一件春風拂面的賞心樂事。它是最好的科學,一點也不沈重,反而幽默十足!輕盈,幾乎像是沒有重量!

最後,我想幫大家理解一些語詞。首先,施泰納與作者所談的「意志」是什麼?在我們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教育裡,運動所需要的能量來自我們攝取食物中的熱量和必要營養素。食物就是燃料,啟動人體的電、生化和機械過程。

當然,談論「意志」(will)並不代表否定食物的重要性。不過,意志在談的是另一樣事物,一種非物質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有親身的經驗,尤其是當我們疲累但仍強迫自己去做必須做的事時。然而,意志並非只是克服障礙,它也可以溫柔而深刻。它是我們在所有行動中所使用的力量,包括身體與心理的過程,甚至思想裡也有意志。各位現在就可以測試,光是要用這個不同方式去思考就需要動用意志力量,這是可以觀察的!

其次,本書中的「位移」(displacement)所指為何?它與運動有何差別?當然位移是運動的一種,例如有人把漂浮在水槽上的物體往下壓,於是使水槽的水位上升,但這水平面位置的變化是被動的,是經由自然法則而發生,其中沒有「意志」的成份。雖然,有感知能力的存有所發生的運動可以包括位移,例如敲擊膝蓋外側會使小腿向外彈起,但運動本身是主動的過程,對人來說,運動也可以是完全自主的。

這帶給我們一個有趣而不凡的圖像,作者也以此搖晃、震動讀者,帶領我們進入一種新的思維:「肌肉存有」(透過神經系統)深入聆聽我們的需要和希望,並回應以「把身體從重力中移出」,進入一種近乎失去重力的狀態,以使「吾」——人的靈性——能夠與骨架共舞,就像真正的雙人舞那樣!

本書所呈現的所有想法背後皆隱藏著一個謎:人類自我這個完全非物質的存有如何移動完全就是物質的人類身體?換句話說,不只在特殊、神奇的情況下,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時時刻刻裡,靈性如何挪動物質?這難道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謎題嗎?尤其是主流科學並沒有答案,除了否認靈性存在以外。

親愛的讀者,如果這真的是個值得探索的謎題,就請各位繼續往下閱讀吧!


本詰敏(Ben Cherry)
2020.2.20
------------------------------
本詰敏老師投身華德福教育已歷四十二年,曾在澳洲擔任班級導師及高中教師超過二十年。從台灣的慈心華德福學校創立以及中國成都的第一所學校建立之後,他便積極參與華語區的華德福運動,擔任師資培育的講師,並陪伴多所學校的教師團隊。

[1] 譯注:此處原文是our bodies,在人智學裡,人的「身體」有三重,分別是物質身(physical body)、以太身(etheric body)、星辰身(astral body),此處所指的重點是物質身,但物質身也有以太和星辰的成份,否則它就不是活著且可以動的。

 

內文選讀

 

二、 意想不到的論述


二十世紀初,魯道夫.施泰納對人類生理學的其中一個具體部分提出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說法。他指出所有的神經都是感覺神經,而且沒有運動神經。當我們注意到他所使用的文字何其尖銳時,情況就更有趣了。因為他提到運動神經是無稽之談,在我看來,這清楚表達了一個不證自明的事實:運動神經實質上是感覺神經!「感覺」(sense)這個詞語在生理學上指感知能力。施泰納說所謂的運動神經,其目的在於感知我們的動作。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結論:如果人類無法學會認清運動神經是無稽之談,就無法發展出合宜的社會生活[i]

無論是誰,第一次讀到這樣的結論,都會相當困惑。我猜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位醫師或生理學家曾經質疑運動神經的存在。至少我不曾聽聞。我們需要一段時間去發展出對施泰納這個人的信任,就不會覺得這樣的說法荒唐可笑。

在此介紹關於施泰納的生平和作品或許有些幫助,雖然只能簡略地帶過。我只能說施泰納對科學的各個領域都相當深入,這令當時的許多人吃驚。這是真的!只有了解他作品的人才懂(他的著作等身,幾乎無人能出其右)。事實上,多數人並沒有努力去認識這些作品,而是基於宗教和科學的種種偏見來了解它們,這真是令人遺憾。

當有人真正耐著性子去閱讀施泰納的作品時,我會建議讀者不僅僅要問施泰納寫了什麼,還要觀察他如何表達。因為我認識施泰納好多年,就我的經驗所及,我不記得曾遇過比他更謙卑的人。

我們可以把人智學[ii]描繪成要去發展出一種看待環境的新視角,這並非單單涉及到我們的頭,還包含我們的心。儘管有許多阻力,人智學已經在許多領域展現出豐碩的成果,其中包括:教育、農業、醫療以及藝術。這些也能從華德福學校、生機互動農場、人智學取向的醫師、醫院和療癒組織等的穩定增長來證明。

我提出這些只是為了指出,前述施泰納的說法——根本沒有所謂的運動神經——看來十分神秘難解,但我們至少要認真對待,去思考其立論依據為何。而且為什麼官方公認的生理學和醫學至今完全無視這個論述呢?

施泰納不只一次提到這件事,他數度提及。在參考書目中已列出這些論述的出處。一九一九年六月八日於斯圖佳特的講座中他說:

感覺神經作為一種工具存在,讓我們感知在我們感覺組織中所發生的事。所謂的運動神經並非運動神經 ; 而是一種敏感的神經 ; 有它在,我才能感知自己的手部動作,而這些動作並非來自運動神經。運動神經是內在的感覺神經,用來感知我自己意志的主動性。感覺神經之所以存在,是為了讓我可以覺察外在世界、覺察我的感覺組織裡發生了什麼。因此當我行走、敲打、抓握時,我並不是對自己的動作——所謂的運動神經存在所形成的動作——一無所知。所以運動神經並不是要來啟動我們的意志,而是讓我們能夠感知意志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作用。[iii]

關於這個洞見——運動神經就是感覺神經——與社會生活發展之間的關聯,施泰納繼續指出,如果人們不能接納這個看法,那麼人類就無法發展出與其社會環境之間的合宜關係。

----------------------------------------------------
[i] 原注:施泰納《人文社會與教育問題》(Geisteswissenschaftliche Behandlung sozialer und pädagogischer Fragen),全集192 ,附錄二。
[ii] 編注:人智學(Anthroposophy)由「人類的」(anthro)和「智慧」(sophy)二字所組成,由魯道夫•施泰納提出,窮究宇宙天人之理,並以詳實、可驗證的方式做出說明,為切合當今人類的靈性科學。
[iii]原注:施泰納《人文社會與教育問題》(Geisteswissenschaftliche Behandlung sozialer und päda-gogischer Fragen),全集192 。

 

宇宙織錦 COSMOSWEAVING Copyright © 201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